来小镇过大年

2023/1/6 10:48:27    本站

新春新景开新宴。

看取新年乐事绵。

从教一岁大家添,

但只要,

年年岁岁常康健,

岁岁年年常相见。


春节又叫过大年,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一个传统民俗节日,

也是中国所有节庆活动里最隆重、最热烈、欢庆时间最长久的节日。

因为几千年来,人们从未停止对美好的追求。合家团圆,除旧迎新,

就像一首童谣里唱到的那样,“小孩,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。”

中国人的年就从这浓浓的一碗粥开始了。

喝过这碗粥,人们就要开始忙碌起来,春节便由此拉开了序幕。


近些年的除夕夜,网络上都会开展关于“年味变淡了吗”的话题讨论。每个人讨论着关于春节的不同体验,

可以是游子一波三折的赶春运,可以是满城烟花燃放后空气里弥漫着的硫磺味,

可以是糖葫芦外裹着的糖衣,可以是串门拜年的热闹和在长辈操持下的繁复习俗。

记忆中的年味愈发浓烈,人们对过年仪式感也就愈发渴求。


于是小镇也备起年货,开启春节日赏夜游不间断,唐风宋韵跨新年。




赏——万家灯火

视觉漫步璀璨烟花

万家灯火,光如昼。古往今来,每逢重大喜庆节日,

街市便“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、星如雨。

”满眼的火树银花、鱼龙夜舞,星星点点缀满十里乡路。

夜幕中惊起一声长啸,“天花无数月中开,五色祥云绕绛台。

”银银闪闪地在空中炸开朵朵繁花。

长条的、圆球的……如“海上起烟浪,更有奇花次第悬,千枝随地生。

”五光十色里忘记时间,驻足惊叹,只期待未来,也如烟花灿烂,事事称心如意,生活有光有彩。



“千门开锁万灯明,正月中旬动帝惊。三百内人连袖舞,一时天上著词声。

”元宵节的时候,最浪漫的便是和家人在小镇赏灯、赏月了。

打一字“年终岁尾,不缺鱼米”,猜一用语“举杯邀明月 ”。

小镇的谜面是关于越剧的,关于灯火连片的,谜底则是“阖家团圆”。




听——年度大戏

共赏曲韵流芳 



小镇的年,定然是少不了看大戏。

过去的戏班子挨村演出,热热闹闹地唱出年味,

而现在听戏成了过年本身。在白墙黛瓦,

鎏金浮雕的古戏楼里咿咿呀呀,剧目繁多。

见王玉林得意忘形陪笑脸,秀英暂且把礼见。

见宝玉许誓“从今后,与你春日早起摘花戴,

寒夜挑灯把谜猜,添香并立观书画,岁月随影踏苍苔。

从此后,娇语俏音满室闻,似刀断水分不开。

”见祝英台十八相送,一步一问多暗示,玲珑心思设巧约。

可谓是“此曲只应天上有,人间能是几回闻?”




小镇的戏,若猜是越剧,那么只答对了一半。

鬓云欲度香腮雪,衣香袂影是盛唐。

眼见丰腴的唐装少女点缀着唐妆“斜红”,噘嘴、摇扇、吹笛,

惊起一出灵动的国风舞蹈,亦幻亦真,穿越古今,让传统文化活起来,新年有腔有调。




品 —— 家的味道

一口回到童年 



从最初的驱魔辟邪,到后来祈福纳祥,小镇的角角落落散落着民间的手艺人。

包饺子,是平常人间最简单的年俗活动了。

将磨得细腻的面粉,擀成平滑的饺子皮,感受小麦发芽、生长和成熟的时光,

成就在这最后的水面相融中,寓意着岁更交子万万顺。

一口炉,一锅糖,一把勺,在石板上制出生动的动物图案。

热腾腾的米粉蒸好后,在石臼里被大家你一捶,我一抡,越打越有劲,越打越飘香。


元宵节夜,当然还要在小镇点上一碗汤圆,轻咬一口糯米外衣,

香甜的芝麻馅便随着汤汁流了出来,形成恰到好处的搭配。

天上月圆,碗里汤圆,家人团圆,有滋有味。





逛——民俗集市

非遗自然造物



守的是技艺,也是记忆;留的是手艺,也是守艺。

走至街巷,竹编如约待在馆子里,编织如意柄扇或是手提竹包。

只是那贴窗花的剪纸不知何时开张,悄悄地跑出来欢庆过年。

红色的碎纸跟随着剪子飘飞,一双巧手打开一折又一折,把年味贴在窗上。





辞暮尔尔,烟火年年,日子滚烫,人间可爱。花车逛遍小镇全景,

是人们排队投壶,是舞狮随着锣鼓声卖萌,

是财神派发红包……传统的年味又鲜活回归,在小小的仪式里有声有色。